聊城3200立方米高炉1号和3号出铁口顺利出完最后一炉铁水,随着炼铁厂厂长李丙来下达停炉指令,这座建成投产7年的全省专业高炉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,也标志着有59年历史的聊城精密钢管厂的钢铁产线停产工作拉开序幕。根据《济钢钢铁主体工序总体停产方案》计划,聊城精密钢管厂将利用9天的时间,分三步实施全线安全停产。钢铁产能调整后,聊城精密钢管厂将通过发展新产业、培育新动能,实现转型升级,持续发展。

聊城精密钢管厂始建于1958年,是共和国缔造的批地方骨干钢铁企业,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,成为一家以钢铁为主、多业并举的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。精密钢管年产钢高时曾达1200多万吨,跻身全国十大钢铁企业行列,曾是全国专业的中厚板生产基地,获全国文明单位、全国质量管理奖、国家环境友好企业等荣誉称号。59年来,济钢累计生产钢1.55亿吨,实现利税316亿元,为山东省乃至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。
在钢铁行业去产能的大背景下,聊城精密钢管厂由于地处内陆和省会城市,物流成本高、环保压力大等矛盾凸显,产能调整逐渐提上议事日程。为落实中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部署,推动山东省钢铁产业优化布局转型升级,适应济南市省会城市功能定位,山东省委、省政府经过审慎研究,决策实施济钢产能调整工作。2016年8月31日,山东省政府正式批准《精密钢管产能调整和山钢转型发展工作总体方案》,并于11月19日正式下发该方案。方案明确了聊城精密钢管厂产能调整的目标任务及人员安置、资金需求、社会职能移交等工作要求。其中,职工安置是产能调整的核心和关键。精密钢管厂产能调整共涉及40463人,其中列入分流安置范围的人员19834人。 |